2023-09-01 04:39:39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资料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今中外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在世界广泛交往的现代社会,人民对理想教育的美好向往有了现实基础,研学游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顾名思义,研学游是以研学为目的的旅行,其定义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得以明确,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官方认可的文旅融合新业态,研学游被市场和家长予以厚望:家长期待以此增长孩子的学识见识,市场期待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理想中的双赢实际来之不易,实践中的新问题引人忧虑。
最直接的,是“假研学真生意”的行业规范之忧。研学游火热的背后实则乱象丛生:名校访学实为校门打卡拍照,学霸交流实为拼团演讲,5天2万不包车费……“游”“学”割裂、设计粗糙、安全隐患、价格虚高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打造受益匪浅的研学游产品,绝非头脑一热就能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扎实的前期调研、长期的过程设计,培养专业的导学人才,针对消费者的受众反馈,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引导监督,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此所谓生产决定消费,必须从供给源头满足人民群众的游学需求。
最现实的,是“患寡又患不均”的游学普及之忧。有学校组织学生出境研学,5天收费5980元;有学校一年研学4次,寒暑假、春秋游一个不落,每年收费两三万致“很多家长都快崩溃了”。昂贵的游学费用令很多普通人家望而却步,通向教育多元化之路还未到边到底。此外,我国教育发展尚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如何让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切实享受到双减政策的惠及,让无奈的“小镇做题家”放下笔,走出门,仍然是个问题。除了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督促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研学游产品外,或许还需要发挥社会力量,引入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如将大学生假期志愿实践与中小学假期研学游相结合,凸显教育的公益性质,以社会合力推动游学普及。
最深层的,是“以旅游代教育”的本末倒置之忧。有学校把研学游设置在正常上课时间,长此以往,值得商榷。对于研学游来说,旅游是载体,教育是目的。因此研学游应围绕教学目的这一中心,而非一味顺应旅游逻辑,从而保证是寓教于乐,而非玩物丧志。实际上,旅游本身也只是众多教育形式的一种,对于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教育不局限于旅游,生活处处皆学问,既在远方,也在足下。研学游是为我们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它最终通往的是自主学习、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当人们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未知游历山川观星赏月,携着对王朝兴替的兴趣自主探索历史古迹,怀着崇高敬意自发瞻仰革命遗址,研学游的使命已然达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溪(武汉市汉阳区)
责编:王舒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