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06:27:11 来源:保定日报
(相关资料图)
盛夏时节,走进建设中的保定(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保定国家农高区),平阔的道路四通八达,近处远处的厂房、宿舍楼拔地而起,实验田里培育的科研新品长势旺盛……与初次采访时正逢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破土开建让人满怀期待不同,此次看到不少科研成果转化已初见成效,令人欣喜。
“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8家,2022年完成总产值180.2亿元,引进培育生物育种相关领域新品种、新技术50余项,北方地区最大的生物育种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保定国家农高区创建办公室主任秦国华说,“涿州市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申报创建并举’的思路推进园区创建。目前,核心区环境提升工程已经完工,实现了‘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完全符合农高区申创前置条件。”
行至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正酣。消防、规划、防雷、节能等专项验收及土建竣工验收已经完成,正加紧调试设备。在模式动物展馆内,中国农业大学模式动物重大设施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树川介绍:“这个项目又称为‘天蓬工程’,是将猪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生命活动规律、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等,是我省唯一在建的国家‘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什么猪都能用来实验吗?那可不是。实验用猪是一种经过精心培育的小体型猪,从组织器官形态、行为模式及遗传调控机制等多个方面,均与人类十分相近,包括体重、心脏大小、心跳次数和人都差不多,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模型。”张树川接着解释。据了解,该项目建安工程于2022年11月竣工验收,目前已开展了分子育种评估、动物影像检测、遗传测序等科研技术服务,预计2024年工艺全面落地,2025年底完成国家验收后正式开放运行。
在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项目现场,一辆辆运输车有序出入,施工建设有条不紊。该项目总投资3.29亿元,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主要针对玉米、小麦、棉花三大作物,兼顾旱地作物和蔬菜,积极构建国家级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应用推广的种业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未来,该项目将为国家种业创新和种子“芯片”提供科技支撑,为保定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也将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教学实践和耕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
近年来,涿州市投资近30亿元建设了包括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在内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及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22家,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55项,每年近2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园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转化实验,其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
“我们通过聚焦现代生物农业主题,大力发展新兴生物产业、数字农业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奋力打造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华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引领带动京津冀地区率先建成集现代农业科技大成的综合示范区。保定国家农高区创建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相信会有更多农业高新产业集群在这里落地生根。”涿州市副市长、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副场长杨德昌,表达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时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